前幾天關於水果不甜的新聞,記者還做了一張水果甜度圖,
說資料是來自農試所包含台灣水果一般甜度跟建議甜度,如果這資料真的是農試所提供的,那農試所到底是根據什麼資料提出這種看法呢?我也很好奇,農試所是有什麼資料support這些建議呢?
這幾天就有專業的葡萄農來打臉:
框框內為葡萄農發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葡萄已經硬核開始要著色,再不久等6~7成熟時就有15度了,叫那訂適合15度的來買,都賣給他啦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葡萄推薦糖度是15度耶,但依專業葡萄農的經驗,15度只有6~7成熟,如果6~7成熟的本土葡萄賣的出去,我也很懷疑?
解釋一下水果糖度的觀念,糖度Brix的定義是「在20°C情況下,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數」。
但是水果糖度要怎麼測量呢?是把水果拿到實驗室做分析嗎?
當然不是,吃飽太閒嗎?
水果糖度的測量會使用折光式糖度測量儀,
用的原理就是光從空氣中,進入濃度高的介質折射角度會偏移的原理。
所以造成折射的原因是濃度,任何可以溶於水的物質都會影響濃度,濃度高則Brix數值就高。
也就是折光式糖度測量儀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糖含量而是濃度
=糖+有機酸+鹽分+其他可溶於水的物質
所以使用折光儀測量出來的Brix並不是真正的Brix,
有些水果酸性物質很多,可溶解水的物質很多,但並不太表糖多,甜度高。
但在現場是沒有人會去講究這些,而是以折光儀測量出來的數值,作為一個採收標準,Brix要到多少才適合採收。
葡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Brix雖然有15,但還是非常酸,還沒成熟。以專業果農的講法,他會以Brix協助當成採收的判定,再配合試吃,確認風味夠才會採收,但採收的時候往往Brix是超過18的。
而那些連原理都搞不懂的營養師就會跳出來,吃一個半的火龍果,吃32顆的葡萄,就等於吃下12顆方糖的量。
拜託!水果使用折光儀測量出來的濃度Brix與真正的糖度Brix只是有相關性,究竟相關係數多高,台灣的農政單位都沒幾種資料了,輪的到連定義都不懂的營養師來鐵口直斷?
PS . 要講一下台灣的媒體記者真的越來越墮落,這系列的新聞一開始是聯合晚報的記者去訪問做出來的新聞,但他把農試所所長的名字陳駿季打錯,變成陳季駿,結果一狗票的媒體都套用人家的新聞改一下就出稿,所以如果看到新聞內容是農試所所長陳季駿表示,就代表是去抄聯合晚報的新聞,寫新聞都用抄的,感覺也是很掉漆。
google 農試所所長陳季駿,就知道那些新聞在抄人家的新聞了。